克洛德·德彪西

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年任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乐师。1884年得罗马奖,被送往罗马法国学院学习。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于表现其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强调声音“色彩”的表现力,常运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以造成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管弦乐组曲《大海》、《夜曲》,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等。法国杰出音乐家。作品推动了20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

1.公元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他的父亲当过店员,开过小陶器店,参加过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他的父母都不懂音乐。父亲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当名船员。

2.7岁那年,德彪西随父母一起来到住在地中海沿岸的叔母家。由于叔母会弹钢琴,德彪西在这里笫一次接触到音乐,小小年纪的德彪西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在叔母的引见下,德彪西拜一位意大利人为老师学习钢琴。

3.不久,全家回到巴黎。虽然离开了老帅,但是德彪西每天都坐在钢琴旁叮叮咚咚地弹一些刚学会的曲子。一天,诗人维尔列努的妻子莫德夫人偶尔听到了德彪西的琴声,发现这孩子有很好的音乐素质,便说服他的父亲让孩子去学习音乐。

4.莫德夫人免费担任德彪西的钢琴教师,她曾是音乐家肖邦的女弟子,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在莫德夫人的指导下,德彪西弹琴技巧有了很大提高,11岁便顺利通过考试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了。

5.在巴黎音乐学院,德彪西非常刻苦,他对每门课都很严肃队真,无论是钢琴、和声学或是视唱练习,他的成绩都很优秀。入学第二年,12岁的德彪西便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6.德彪西从小就表现出独创精神,不安于墨守成规,经常提出一些大胆而尖锐的问题。常常使那些保守的老学究们下不了台。因此,在这些老学究眼里,德彪西算不上一个“正统”的好学生。

7.德彪西l7岁那年,柴可夫斯基的保护人梅克夫人需要一个钢琴教师,德彪西的老师便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她了。梅克夫人酷爱音乐,她创办了一个三重奏团,因此,德彪西除了担任她家的钢琴教师外,还兼任该团的钢琴奏者。

8.德彪西随梅克夫人到威尼斯、维也纳,最后到了莫斯科,这是一次音乐旅行,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听音乐会,和音乐家见面,这使他大开眼界。尤其是听了莫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后,德彪西仿佛来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音乐新世界。

9.从莫斯科回来以后,德彪西继续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他进入了耶尔涅斯·格罗的作曲班。格罗老师见识多、思路广,他很欣赏德彪西,共同的志趣使他们不仅是师生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在格罗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作曲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

10.1884年是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第11个年头,由于他的天才和勤奋,他创作的合唱曲《浪儿》获得了罗马大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德彪西并没有满足,他仍在努力地追求。

11.罗马大奖是法国政府设立的艺术奖,奖给有才华的美术家、建筑家和音乐家。在当时能获罗马大奖极为不易,获奖者可由政府派送意大利首都罗马留学4年。1885年,23岁的德彪西离开巴黎前往罗马留学。

12.意大利是欧洲著名的音乐之乡,能留学罗马,这对当时年轻的音乐家们是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呀!大家都非常羡慕德彪西能获得这个可贵的机会。可是,德彪西到了罗马后却感到很失望。

13.因为罗马音乐学院历来有严格苛刻的规章制度,德彪西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认为把时间都白白浪费在学院式的学习之中,心里怏怏不乐。因此,他只在罗马呆了两年,留学期还未满就径自返回了巴黎。

14.德彪西从罗马回到巴黎后,结识了象征派诗歌的倡导者玛拉美,他在玛拉美家里又结识了许多象征派诗人、印象派画家和雕塑家,他们常常在一起热烈地探讨文艺问题,抒发自己的艺术见解,展示自己的作品。

15.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很大启示。他们反对保守,主张大胆革新、主张剑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正是德彪西多年来在音乐上所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捕绘宇宙间的万物。

16.1889年,德彪西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第一次接触到了东方音乐。中国的、越南的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这些都引起了德彪西极大的兴趣。

17.这次的博览会给德彪西印象最深的要数爪哇音乐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达类打击乐器。这些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音乐对德彪西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8.德彪西的成名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这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的音乐特色,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9.《牧神午后前奏曲》的首次公演,是在巴黎举行的,这次公演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欢呼声、鼓掌声震撼着整个音乐厅,听众们纷纷站立起来,挥动着双手,指挥不得不应听众的一再要求再次演奏一遍。

20.《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不仅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而且评论界也大加赞扬,各乐队争相演奏。诗人玛拉美给德彪西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对《牧神》的解释不仅没有和我的文字相矛盾,相反,它以乡愁、惊人的敏感,幻想丰富超过了它。”

21.《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受了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的发表,德彪西作为印象派作曲家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青年作曲家们开始仿效德彪西的风格和创作方法。

22.继《牧神午后前奏曲》之后,德彪西倾注了10年心血完成了他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这部歌剧是根据比利时象征派诗人莫利斯·梅特林克的同名抒情悲剧写成的。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德彪西消耗了巨大的精力。

23.这以后,德彪西又陆续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组曲《大海》、《夜曲》、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贝加玛组曲》和24首《前奏曲》。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非常丰富多样,他力求使音响达到精确和清晰的境地。

2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彪西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群结队的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自己作词并谱曲创作了《流浪儿的圣诞歌》,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侵略战争的不满。

25.在这一时期,德彪西还创作了大型钢琴曲《英雄摇篮曲》、《白与黑》等,这些作品与他青壮年时期的作品相比较更趋于反映现实生活,而印象派色彩减弱了,更多地显现出法兰西民族古典传统的音乐。

26.德彪西不仅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他也写了许多评论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艺术思想。这些文章后来编辑成《克罗士先生》一书出版。

27.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激烈,德国的炮火猛烈轰击着巴黎。在战火纷飞、隆隆的炮声震荡中,这位印象派音乐的奠基者、年仅56岁的德彪西因患癌症久治不愈离开了人世。

28.德彪西虽然死了,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介绍到世界各国,已为更多的人所知。他在音乐上的探索和试验,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然而他取得了别人未曾得到的艺术经验,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