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蔡伦(?—121)中国古代发明家。东汉桂阳(湖南彬州)人,字敬仲。汉和帝时,为中常侍,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元初元年,封龙亭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并奏报朝廷批准。时有“蔡侯纸”之称。《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架,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1.约公元60年,蔡伦出生于中国的桂阳(令湖南郴州市)。相传他的父亲是个铁匠,由于嗜酒,致使家里日子非常艰难。公元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秋,蔡伦与几十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一起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开始了小太监生活。

2.皇宫内,小太监的生活刻板枯燥,令人厌烦。清扫殿堂,更换供果,传信送帖,修剪花木,还得侍候老太监,一天到晚累得喘不过气来。这样过了一年左右,蔡伦被任命为“小黄门”,让他管理手下的几名小太监。

3.宫里有个姓王的老太监非常喜欢蔡伦,常给他讲些宫里的事情。夜晚,蔡伦总是喜欢到王太监处听他讲《论语》,或者提笔练字。一天,王太监借到一部《诗经》,就让蔡伦每天抄录一段。

4.从此,夜深人静时,蔡伦总是手执毛笔,聚精会神地在竹简上疾书。但竹简的表面不够平滑,墨痕沾不上,写一个字要反覆上墨。他想,竹简这样笨重和粗糙,难道就没有别的材料可以代替它吗?

5.公元77年春,中原和西北各地闹灾荒,进贡物品大大减少,马太后传旨在宫内开办了一座丝织作坊,还从宫外聘来蚕婆和织师,教太监宫女们摘桑、养蚕、缫丝、织绢。蔡伦一有空闲就去看蚕儿、织器,帮忙摘桑叶。

6.马太后为此赏给蔡伦一匹素帛。蔡伦恭恭敬敬地把它送给王太监。王太监让他自己留着,说素帛可用来抄书,叫做帛书。皇宫外边卖的缣帛,跟它是一回事,只不过质地不同。帛的价钱很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7.公元85年,(东汉元和二年),太子刘肇已经6岁了,蔡伦因受到窦皇后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子的侍从。每天,太傅到官内教刘肇读书写字,蔡伦都站在旁边,悄悄跟着学,太傅不在时,蔡伦就帮助太子复习。因此,刘肇很喜欢他。

8.公元88年春,汉章帝刘炟染病去世。次年,太子刘肇继位,改称汉和帝,年号永元,窦皇太后临朝训政,并封其兄窦宪为车骑大将军。蔡伦也被升为中常侍,成为能够影响朝政的重要人物。

9.窦宪被封为车骑大将军后,兵权在握,势力很大。他的亲戚、部下贪污军饷,滥封官职,巧取豪夺,谋财害命。公元92年,刘肇与太监郑众密谋杀了窦宪,窦家势力瓦解了,郑众也因此封侯,这一切,窦太后一直都蒙在鼓里。

10.公元96年,窦太后病逝。蔡伦如实向刘肇陈述了18年前自己奉窦皇后之命到西宫从梁贵妃床上把刘肇抱走交给东宫的经过,并向汉和帝请罪。了解到这些,刘肇因瞒着窦太后杀了窦宪而内疚的心情,也就平静了下来。

11.刘肇很想知道生母梁贵妃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就派蔡伦出宫去查访。蔡伦打扮成客商,带着一名侍童来到繁华的洛阳城里,深居皇宫18年,民间的一切,对他都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新鲜感。

12.洛阳城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读书人吃力地背着装满竹简的口袋在行走。当时,竹简供不应求,缣帛的价钱太贵,小学童们都采用简陋的沙盘来代替书写材料。看到这种情况,蔡伦想要设法找到一种便宜、轻巧、使用方便的书写材料。

13.数月后,终于在南阳地区找到了梁贵妃的亲姐姐。汉和帝给蔡伦封赏,蔡伦只希望能常去太学士院听讲,刘肇恩准了。从此,蔡伦利用一切空闲,去太学士院学习,各种简帛他都广为涉猎,太傅们都很欣赏他。

14.由于郑众的推荐,公元97年,蔡伦兼任少府的尚方令,监制内宫御用器械、宝剑诸物。少府是皇宫所属的一个重要部门,尚方是少府管辖的手工业作坊。蔡伦一直对技术活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对少府内的一切作坊并不陌生。

15.公元102年(永元十四年)初,朝廷提审国舅阴轶等谋反案,牵涉不少人。刘肇下令:废除阴皇后的正宫尊位,撵出长秋宫。不久,阴皇后郁结成病身亡。数月后,刘肇立西宫贵妃邓绥为皇后。

16.立后仪式上,太监和百官前往东宫为新主人贺喜送礼。蔡伦知道邓皇后不爱珍玩,喜笔墨,便在当年马太后赏给他的那匹素帛上用端正秀美的小字,工工整整地抄录了两卷书,把它作为礼物献给邓皇后。邓皇后见此非常高兴。

17.当时,有一种叫“丝纸”的书写材料,要比缣帛便宜。天,蔡伦找到守宫令孙太监,建议守宫房设法多弄些丝纸来供宫内使用,可以省下一批缣帛,同时,在条件成熟后,也可以动手做一些。谁知却被孙太监嘲讽了一通。

18.这时,蔡伦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用几年时间,制出一种质优价廉的书写材料来。但要使想法变成现实,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他把这个想法禀告了邓皇后,得到邓皇后的支持。

19.蔡伦放弃了悠闲的生活,出宫调查。一天他看见一群村妇正在河边捶打煮过的残次茧。村妇告诉他,箩筐里留下的丝絮可以用来做丝纸。蔡伦想,单靠这点丝絮来做丝纸是不够的,但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呢?

20.在桑林里,老农告诉他,由于丝絮数量少,丝纸制作的成本高,质地并不好,丝纸生意很难做,听说西北地区有人用碎麻代替丝絮做纸。但详细的情况,老农也说不清楚。

21.蔡伦返回京城,独自躲在宫里思考:历来的书写材料,都是在形状上修修削削,甲骨龟壳和和牛羊的肩胛骨是现成的,竹简则是稍微把竹片加工一下,素帛需用一根根长蚕丝织成,而旧麻次麻的数量倒不少,能否按制丝纸的过程制出另一种纸来呢?

22.通过各地悬榜招贤和精心挑选,尚方里汇集了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造纸办法。蔡伦认为应继承民间有用的造纸工艺和方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质优价廉的纸来。

23.造纸原料很重要,没有丰富便宜的原料,就不会有大量低价的纸张。蔡伦派出了一批人到外面搜集原料。一天,一个工匠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汇报从中原弄回来一批旧麻和破渔网等原料,蔡伦让他们先去试验。

24.夜晚,尚方侧院里几个人影正在忙碌着,蔡伦来到这里,工匠说他们将废旧麻头连煮几天,可以得到纸浆。蔡伦吩咐他们弄清通常闷煮多长时辰才能得到好浆,并让他们用这种方法来煮树皮、渔网,看结果如何。

25.煮好的纸浆还需经过拍打,叫做捣浆,即用木棒反覆捶打纸浆,直到变成泥状,但这种方法工效低、体力消耗大。蔡伦想起乡下用石臼捣米、捣面,就让人找来几个石臼,指挥工匠把纸浆放进去舂,效果果然好多了。

26.这天,蔡伦到抄纸间察看抄纸情况,见工匠们正在试验新的类似“水里淘米”的抄纸法,即利用水的力量让纤维交织成形,这种方法做成的纸要比老法抄出的纸平薄些,但纸还未干,效果怎样不知道。

27.这天,蔡伦又到抄纸间察看纸的干燥情况,工匠头目魏翼急急忙忙跑过来,不小心碰翻了凳上架起的篾席,篾席倒扣在另一张篾席上,等收拾起篾席,发现被撞翻的篾席上的湿纸片已完整地与篾席分离,附贴在另一张湿纸上了。

28.湿纸片相互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真是有趣的启发。以后抄出了湿纸,只要马上把篾席翻个身,倒过来平贴在另一张湿纸一,就解决了湿纸不容易与原来的篾席分开的难题。于是,原来只能在篾席上阴干的湿纸被平刷在木板上,抬到阳光下去晒。

29.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蔡伦对造纸生产过程已很熟了,主意也更多了。这天尚方前院里,赵监工喜气洋洋地向大家宣布蔡伦的命令:由于尚方造纸坊生产的纸质地精良,已准予正式成批制作。工匠们一阵欢呼。

30.公元105年(元兴元年)秋,久病初愈的汉和帝仰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站立两侧。蔡伦手捧纸卷,走进大殿,双膝跪下,并将双手举过头顶,把纸献给朝廷。汉和帝令太监将纸全幅展开,百官共同欣赏。

31.蔡伦介绍说,这种纸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既有竹简价格低廉的长处,又有缣帛表面平滑的优点,说着从袖筒里抽出一卷纸来,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皇恩浩荡。大臣们交口称赞。

32.公元105年,汉和帝病逝。公元107年,汉安帝继位,邓皇太后临朝。太后晋升其兄邓骘为车骑大将军,重用郑众和蔡伦等太监。蔡伦常被召去参与讨论朝廷大事,权力日益增大。

33.邓太后在政治上实行赦免,经济上着手放宽,少收贡品,降低税收,对礼仪也实行改革,减少宫婢数目。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好转,文化教育事业也发达兴旺起来,人们要求更多的书写用品。

34.当时,申请购买纸的奏本纷纷呈送朝廷。邓太后下旨:从令以后,官府、民间均可承办或开设纸坊,开业者可向户部申请,少府照准。不久,洛阳城内便有了竖起“纸”字大旗的店铺。

35.但当时纸还没有普及,纸铺一般同时经营各种书写材料。有钱的人家仍以用帛为荣,贫寒人家,总以为竹简价廉,只有中等经济的读书人才买纸。而且有的小作坊生产的纸,质次价高,也影响了纸的声誉。

36.蔡伦从纸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想如果大家都会造纸,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他当即提笔向朝廷写奏章,建议尚方派出造纸匠师,到各地巡回作技术表演,推广造纸法,使更多的百姓知道造纸是怎么回事。

37.公元114年(元初元年),邓太后念蔡伦进宫三十多个春秋,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精明谨慎,任劳任怨,加封他为龙亭(今陕西省洋县境内)侯,赐地300亩,以资奖励。因此,后来有人把尚方出品的纸美称为“蔡侯纸”的。

38.公元121年(建光元年),邓太后死。汉安帝清查40年前祖母被窦皇后诬陷致死的事件,因牵涉到蔡伦,命他投案。蔡伦此时已70岁左右,他耻于受审,遂服药自杀。蔡伦对造纸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永远为人们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