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

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一弗莱明研究所所长。1922年他从某种植物和动物分泌液中发现一种能杀灭细菌的物质,称之为溶菌酶。1928年又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皿中,被青霉菌污染的周围无葡萄球菌菌落,显示青霉菌能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或防止其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以后英国病理学家佛罗理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证明了青霉素的治疗价值。三人一起荣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著作有《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等。

1.公元1881年8月6日,弗莱明生于英国苏格兰埃尔郡洛菲尔德。弗莱明在青年时代受过专科教育,但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所以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到伦敦谋取了一份工作,在一家航运公司当职员。

2.工作5年之后,弗莱明于1902年争取到一笔奖学金,到伦敦大学学医。他在学医期间成绩优秀,于190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一开始,弗莱明就对细菌学,特别是用化学疗法治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已经是优秀细菌学家的弗莱明自愿到战争前线服务,在皇家军医团担任中尉医官。当时,从前线送来大批伤员,凶恶的细菌每时每刻都在夺取他们的生命,而医护人员却束手无策。

4.那时医学上所使用的防腐剂,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破坏人体内的健康细胞,只对伤口的表面部分有点效果。这样的防腐剂不但使人体组织无法再生,而且使人体原有的抵抗力也消失了。面对这种情景,弗莱明心里十分难过。

5.战争结束了,可弗莱明仍在苦思冥想。他渴望能够发明一种威力强大的药物,把这些细菌消灭掉,让被细菌折磨的伤病员早日脱离苦海,拯救他们的生命。他认为,这种物质也许就存在于人的体内。

6.他开始研究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对细菌的作用。1922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培养着细菌的容器里滴下一滴眼泪时,发现细菌很快地分解开来了。弗莱明把眼泪中这种具有分解细菌能力的成份命名为离疏丁。

7.但是离疏丁却不能杀死有害的细菌。弗莱明想,能否从离疏丁中提炼出一种物质,使它可以像分解无害细菌一样,发挥强大的威力,杀死有害的细菌呢?他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一直没有什么结果。

8.一天,弗莱明在实验室里观察到,培养在容器里的细菌的培养基长了一层霉。这是常有的现象。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霉的孢子,这种细小的有机体非常容易繁殖,一旦附着在湿度很大的培质上,就会像草莓一样迅速繁殖。

9.他细心地观察容器中的变化情况:被培养的葡萄球菌因表面发霉而模糊不清了,那些葡萄球菌集团似乎已经消失了。再仔细分辨,原来葡萄球菌集团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原先的不透明块状变成透明露珠状了。

10.弗莱明拿起手术刀,把这些霉块移到试管中。他一边思索着:一定是霉块里分泌出某种酸,才可能把这些葡萄球菌杀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霉菌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会不会破坏人体的组织呢?

11.经过反覆实验,弗莱明终于弄清楚了这种霉菌的性质。他给它起名叫配尼西林。为证实这种霉菌对人体不构成任何伤害,他甚至以自己身体作实验,喝下了大半杯霉菌,然后静静地等待反应。

12.当然,弗莱明这样做是有把握的。在喝下霉菌等待反应时,他仍在继续自己的实验,把霉菌的液体稀释为各种百分比的浓度,观察各种浓度的霉菌液体对有害细菌的杀灭作用。他发现,虽然杀菌的速度不同,但都能够杀灭细菌。

13.弗莱明的发明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使这个发明的意义变得非同寻常。配尼西林作为一种特效药,首先大量使用在军事医学是,使成千上万的伤病官兵免于死亡。

14.直到1944年底,配尼西林才开始应用到民间。1946年,配尼西林人工合成成功,得以大量生产,为拯救被细菌侵害的伤病者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抗菌素——青霉素,只不过比以前的配尼西林更纯净罢了。

15.配尼西林的发明是人类医学界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其他一些对人类生命有巨大威胁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配尼西林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但可以以此基础研制出各种不同的抗生物质,予以有效的治疗,如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等。

16.随着配尼西林的价值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弗莱明于1944年被封为爵士。1945年,他和英国病理学家佛罗理、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一起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55年3月13日,弗莱明逝世于伦敦,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