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

郑和(1371—1435)中国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或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官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出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6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60,回国后不久即病死。

1.公元1371年,中国云南昆阳城(今昆明市晋宁县)里一户姓马名哈只的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做父亲的给这孩子取名和,因他排行第三,人家就叫他三宝或三保。

2.这马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三宝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天方(指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圣地——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三宝三四岁时便喜欢听父亲讲述朝圣的经历和异国见闻。

3.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带兵进攻尚属元朝领地的云南。昆阳城破时,年仪11岁的三宝夹杂在人群中被明军掳去,并带回京都,被阉割为内监。不久,又被朱元璋当作礼物,赐给了四子燕王朱棣,充作小太监。

4.1398年,明太祖驾崩,因长子已死,传位于长孙朱允炆,号称惠帝。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动了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的战争。经过3年内战,终于登上皇位,称为明成祖。在这场战争中,三宝跟随燕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5.明成祖朱棣为了嘉奖三宝的功劳,御笔书赐三宝姓“郑”,并晋升他为内宫监太监,成了内监的首领。那年他才34岁。从此,马和就改为郑和,并日益受到明成祖的器重,成为朝廷里一个重要的人物。

6.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显示中国的富强,巩固政治地位,明成祖决定组织强大的船队出使西洋。由于郑和既是一个佛教徒,又信伊斯兰教,懂得阿拉伯语言,而且具有勇敢冒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朱棣决定请郑和担当率领船队远航的重任。

7.郑和受命之后,立即组织一大批能工巧匠设计和建造多性能的海船。其中最大的船长达150米,宽61米,有9根桅杆,能载上千人和装上千吨货物,郑和把它命名为“宝船”,其它还有马船、坐船以及护航的战船等,共有62艘。

8.远征西洋的消息传开后,御校场的演武厅仙,刀枪飞舞,银光闪烁。在演习中,郑和亲自挑选远航出征的武卒和将校,加上行政官员、翻译、医官、匠役和船工,组成了一支有27800人参加的远征队伍。

9.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船队开始第一次远涉西洋的航行。庞大的船队由南京附近的刘家港开航,从长江口驶入东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郑和则在帅府船内专心地校阅着航行图,并不时地发出各种指令。

10.船队首先到福建长乐港停泊下来等候风汛。台风一过,再由五虎门(今闽江口)扬帆开航,穿越台湾海峡,进入南海。船队以罗盘定方位,又沉绳海底打量水深探知暗礁。这一整套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属于最先进的。

11.经过10几个昼夜的航行,船队首先到达占城国(现属越南)。郑和派出信使,前去递交国书。占城国国王得知中国皇帝派使者前来通商贸易,便骑上大象,在众官簇拥下,带着仪仗队来到码头迎接。郑和等一行人一直被迎入王宫。

12.王宫里,筵席丰盛,友好的气氛充溢殿堂。宴罢,占城国王赠送中国黄金、珍珠、香料、象牙以及犀角;郑和也回送了精制的中国青瓷荷盘、荷碗以及绫绢、纻丝、珠宝首饰等礼品,并且还同占城国订了贸易合同。

13.船队在占城国逗留了十多天后继续航行,经过爪哇、苏门答腊,来到了满剌国(现马六甲)。满剌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口。郑和得到满刺国王同意后,决定在此建立“官厂”(仓库),作为下西洋途中的储存货物和停泊船只的转运站。

14.于是郑和就派将士在这里烧砖盖仓。仓库筑在一座山峰之上,四周开了四个城门,并设鼓楼和钟楼。楼顶青瓦飞檐,十分壮观。后来,满刺国人民为纪念郑和,把这城叫作“三宝城”。这期问,中国匠人还把烧砖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

15.船队离开满剌国后,继续航行,来到印度东南的古里国(现印度的卡利卡特)。古里国是印度半岛一个大商港,盛产胡椒。郑和一行又受到古里国王的欢迎,并互相交换礼品。这时,郑和一行出门已经两年了,他决定率船队从这里启程回航。

16.归途中,船队经过苏门答腊东部的旧港(现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旧港的酋长名叫陈祖义,原是中国广东潮州的一个恶霸,他在旧港取得霸权后,便在海面上聚众抢劫船只,谋财害命。当他得知郑和船队到来的消息后,便暗中策划抢劫。

17.郑和通过一个爱国华侨的报告知道了这件事。一方面争取说服陈祖义改邪归正,一方面作好了充分的防卫准备。当一个漆黑的夜晚,陈祖义率领海盗来偷袭时,被郑和率领的将士们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陈祖义,为海上的客商除掉了一害。

18.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率领的船队胜利返回。朱棣对郑和这次出使,十分满意。从此,中国的声威大大提高了,许多国家和部落都派使者前来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19.同年冬天,郑和受明成祖之命再度出使西洋。他们首先到达爪哇国(今印度尼西哑爪哇)。当时正值爪哇国西王与东王互相残杀、东王被灭,船队人员登岸后,被西王的士兵杀害了170余人,郑和非常愤怒,决心保卫船队人员和华侨。

20.西王自知理亏,怕事情闹大,派使者随郑和到了中国。明成祖非常气愤,责令西爪哇赔偿黄金6万两,以偿死者之命,并让东王之子继承为东爪哇王。自此以后,爪哇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至今,爪哇岛上还有三宝祠等纪念郑和的古迹。

21.此后,在1409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船队义进行了第三、第四次远航。此时,明朝在东南亚和西南亚的影响大大加强,许多国家不断派遣使者来中国访问。为了回访,明成祖决定再派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22.1417年5月,第五次航行开始了,首先船队沿着过去的航路到达满剌国。在这里,郑和命令船队分成儿队活动。他亲自率领其中一队,绕着锡兰(今斯里兰卡),驶向了浩瀚的印度洋。

23.船队在穿越印度洋时,经过赤道无风带,几十艘船舶,一动不动地躺卧在洋面上。骄阳似火,将士们个个汗流浃背,焦渴难当。船上的饮水发生了困难。一个老舵工渴得晕了过去,郑和把留给自己的一份水,亲手递给老舵工喝。

24.郑和面对着困难,毫不气馁,他走上船头,月坚毅沉着的声音号令三军,勉励全体官兵拿出勇气和毅力来,以划桨代替风帆。郑和首先拿过一把浆,带头划起来。顿时,无数的桨拨动了。哗哗哗的桨声仿佛是一雄壮的歌曲。

25.经过艰苦的战斗,船只终于驶出了无风带,船队继续前行。经过20个个居昼夜的搏斗,在郑和的指挥下,终于战胜了惊涛骇浪,看到了绿地的边缘,这就是非洲大陆。

26.非洲大陆气候炎热,土地贫瘠。但非洲朋友热情好客,风俗淳厚,中国使者所到之处,非洲朋友都击鼓起舞,热烈欢迎。郑和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品换回了当地的奇宝异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长颈鹿。带回国后曾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27.二年后,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主要是对东非诸国的访问。1424年,朱棣去世,其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由于明仁宗对远航不感兴趣,任命郑和担任了南京守备的官。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郑和仍然向往着搏击风浪的生活。

28.明仁宗只当了一年皇帝便故世,又换上了明宣宗。1431年,明宣宗命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这时的郑和已是60岁的老人了,但仍壮心不已,欣然接受了这次远航的任务,并积极物色人材,准备船只和物资。

29.郑和率领船队重游了印度洋沿岸的诸友好国家后,便沿红海北上,驶向日夜向往的伊斯兰教圣地——天方国。天方国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嘛要建筑有高大的清真寺,寺内矗立着一块黑色陨石,被教徒们奉为圣物,来此朝圣的人络绎不绝。

30.郑和来到此地,仰望耸立在寺周围的9座各高90米的雄伟高塔,良久,缓缓地走进寺内,凝视着那块“圣石”,回忆起童年时立下的远航天方的宏愿,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朝圣夙愿。

31.1433年,船队离开东方,胜利返航。这次远航一共经过20几个国家,是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回国后的第二年,即宣德九年(1434年),由于长年远航跋涉,积劳成疾,郑和病逝于南京,终年64岁。

32.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行程10万余里,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其行程之长,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首屈一指。郑和七下西洋不仅传播厂友谊,交流了文化,开拓了贸易,也写下航海史上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