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里西·裴斯泰洛齐

约翰·海里西·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教育家。由于受该国政治环境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舍弃了神学研究,于1769年致力于务农。1774年这一计划失败,在家里开始教育贫苦儿童,让儿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后这项计划也遭失败。法国大革命后,获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竭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环境。他认为这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还主办过两个学校作为教学试验基地。出版有《格尔特如何教育子女》等教育论著。

1.公元1746年1月12日,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位外科兼眼科医生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医生为人诚恳,待患者亲切仁慈,深获乡亲们爱戴。人们得知医生家又添了丁口,纷纷带着礼物赶来道贺。

2.1754年,5岁丧父的裴斯泰洛齐升入拉丁语学校就读。过暑假时,他在黑克村任牧师的祖父那里看到,穷人们都是家徒四壁、生活困苦,而富人家却雇用仆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便暗暗下决心:“我长大后,一定要帮助穷人。”

3.16岁时他进入苏黎世大学,先攻读语文,研究神学。之后,又进入哲学系学习,还攻读过法律,涉猎极广,可谓博闻强记。他在大学里参加了“爱国者集团”的活动,集团中的伙伴后来全都成为他的终身好友。

4.这时他已与他的邻居,一位有知识、聪明而美丽的姑娘安娜订婚。但姑娘父母一直表示反对,然而裴斯泰洛齐的高尚品性和纯洁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安娜。这对志同道合的情人彼此书信不断,尽情倾述内心的感情。

5.后来,由于深受卢梭“返回自然”的影响,他决心做一个知识丰富又有敏锐思考力的农夫。于是他烧掉了政治、法律方面的书,前往基希贝尔向著名农业改革家杰费利学习农业知识。这年他21岁。

6.1769年,裴斯泰洛齐满怀勇气和信心回到了苏黎世,向一位朋友的父亲贷到105万瑞士币,在比尔费特平原西部买下了100英亩左右的土地,虽不算肥沃,但他自信一定能获得好收成。

7.他在农场中央搭盖了自己的新居,取名“新庄”。这时,安娜不顾父坶对他们婚姻的竭力反对,毅然离家来到裴斯泰洛齐的身边。他们于1769年9月30日在盖比斯脱大教堂举行了简朴隆重的婚礼。

8.可是土地碱性很重,耕种以后,只要连续下三天雨,地面上就会铺盖上一片白色石灰,而要改良土地,又已无钱投资了。1774年,他想做一个农夫的理想终告破灭,东西全被债主搬空,余下的债务也全靠亲友们资助才得以偿还。

9.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决心为那些不幸的孩子们出点力。于是,他把那块土地和房屋用做教育场所,从1774年冬到1775年底,他收留了一群穷孩子和街上的孤儿,使他们得到温饱,并让他们学习园艺、纺织、家务和裁缝。

10.后来,由于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一年内连续三次大旱,农作物歉收,爱妻安娜因劳累而病倒,社会上舆论也对他不利。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于1780年将辛苦奋斗了7年的新庄学园关闭。

11.他在学生时代的好友、正在经营《艾非美利典》周刊的伊塞林,帮助和支持他首次出版了《隐者的黄昏》。之后,为生计所迫,又出版了《林哈德和格尔特》,并因此而得到本县农会的奖金和金牌,成为社会公认的平民作家。

12.此后,他又接连出版了《克林斯多夫与艾塞》、《寓言ABC》等书,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奥国财政部长金吉脱夫伯爵在给他的信中说:“你的大作使我内心产生巨大的共鸣和感动。……请到这里来实现你的教育理想。”可他却无意离开新庄学园。

13.1789年,法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革命。法国的军队入侵迫使瑞士成立“瑞士共和国”。于是他写信给新政府的司法部长麦亚先生,要求新政府支持他办贫民教育事业。不久,他果然如愿以偿,被新政府任命为“史但兹孤儿院”院长。

14.当时他收留了50名在战争摧残下无家可归的孤儿。随后又增加到70名。孤儿院的设备都还未完全配套,但比起新庄学园米,是毫不逊色的。他把自己的农服和床铺全让了出来,并聘请了一位女佣,两人孜孜不倦,使孤儿院初具规模。

15.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孤儿们渐渐恢复了应有的朝气和稚气。当孩子们得了传染病时,他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照护孩子们,洗衣,端屎盆,样样都干。因而,他被地方长官称为“孤儿之父”。而他本人也从中深深地体会出人生的意义。

16.这时,在瑞士国内,法军与奥国、俄国的联军发生冲突,1799年6月8日,法军将史但兹孤儿院强占改成成军医院,裴斯泰洛齐回天无术,愤然辞去院长职务。跟孤儿们分别时,他把仅有的两件农服和零钱全都分给了孩子们。

17.这时他已有53岁,身体也很虚弱,在医生和好友的劝说下,他前往尔尼格温泉疗养。可他时刻没忘记那些贫困的人们,就写信给教育部长要求回到史但兹担任原职。可史但兹依然被法军霸占符,愿望没能实现。

18.1799年7月,担任布可多夫镇贫民学校小学教师的裴斯泰洛齐,采用自己独创的教法,即用绘画来表达语言,用身体活动来让学生理解,收效极好。不料,萨米尔校长担心他会抢走自己的位置,便煽动家长逼使区公所免去了他的教师职位。

19.幸而在好友舒内尔和库里姆的帮助下,他又被布可多夫公立学校聘去担任教师,校长修德利是位未婚的年轻女性,很赞赏他的教育方法,他非但不必担心被再次解雇,还能放开手脚大展鸿图。

20.在布可多大学务委员统一出题的期未考试中,他任教的学生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因此,教育部长薛达巴将他的教育法总结推行到全国各学校去。同时还发给他500法郎的奖金。

21.可这一切裴斯泰洛齐并不感到满足,他所期望的是竭尽一切力量为孤儿和贫儿创办学校。于是他在薛达巴的帮助下,终于得到政府批准,在布可多夫城建立贫民学校。一位有志于终身献给教师事业的青年库留吉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22.之后,又相继来了几位有才华的年轻教师,分别但任国语、音乐及美术等课的教学。他们不论吃饭、睡觉或散步,都跟学生在一起。裴斯泰洛齐在孩子们中间仿佛也成了一个年轻人。以至家长感叹地说:“这不像学校,简直是个大家庭!”

23.当学校工作蒸蒸日上时,一个不幸沉重地打击了他——1801年他的儿子雅可普病死在“新庄”。裴斯泰洛齐强忍悲痛,索性让妻子、儿媳、孙子离开那个使人痛苦的地方,来到布可多大学校,共同从事贫儿教育。

24.这期问,他又出版了《格尔特如何教育了女》一书,立即引起了全欧洲注目,各界人士纷纷来校参观。他们为该校不满10岁的学生不用尺和圆规便能画出复杂的圆形,并能在几秒钟内正确说出复杂的计算答案而深感吃惊。

25.与此同时,瑞士的所有报纸也都争相报道该校的事迹。政府及各方人士也纷纷解囊捐助。因此,学校的各项建设日益齐备,教师和学生人数也快速地增加,1804年,学生已达100名,教师达15名。

26.可惜好景不长。瑞士国内又爆发了内乱。新成立的贝恩县政府下令要把布可多夫学校改为县长官邸,学校要限期搬走,并停发教师的薪水。因而学校被迫迁移到慕黑布克塞一座古老的修道院。

27.然而修道院只答应借给学校用一年。无奈裴斯泰洛齐只好带领师生搬到古城伊费但市,受到了市民的竭诚欢迎,并捐钱捐物以示支持。几个月时间内学生和老师人数便比在布可多夫时还多。

28.1799年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前来考察,1803年布拉曼和泽拉连袂来访,德国客人络绎不绝,普鲁士政府还选拔热心教育的优秀青年,公费派来学校留学,他们回国后,都以此为范例,开创了许多贫民学校和孤儿园,使裴斯泰洛齐蜚声欧洲。

29.但由于在如何对待家长的意见、招不招各国儿童入学和是否接待有增无减的来访者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教师——尼德拉和薜密兹发展到势不两靠地步。薛密兹终于不听裴斯泰洛齐的再三挽留,拂袖而去。

30.由于年近七旬,裴斯泰洛齐除了尼德拉和薛密兹以外,他再找不到其他能协助他担负起重任的老师,裴斯泰洛齐心情十分沉重。尼德拉对薛密兹的离去也深感懊悔,主动道歉,于是薛密兹重返校园。

31.不幸,爱妻安娜因病去世,身心交瘁的裴斯泰洛齐已没精力再管理学校了。而接替他主持工作的薛密兹独断专行,致使一些从布可多夫时起便一直跟随裴斯泰洛齐的教师纷纷离去,退学儿童也越来越多。学校陷入了绝境,被迫解散。

32.1825年,年已80岁的裴斯泰洛齐返回了新庄学园。埋首创作,将他毕生的教育经验写成《天鹅之歌》、《我的生涯》等,创作之余他那“想再办一所贫民学校”的心情依然不能自抑,但他已力不从心了。

33.1827年2月17日黄昏,年届82岁的裴斯泰洛齐终于安息了。按他生前的遗嘱,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块未经雕琢的基石两侧种了蔷薇。与简朴的墓地相反,他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却传遍了欧洲,取得很大的成效。

34.1846年,在裴斯泰洛齐百岁诞辰纪念时,瑞士人举行了盛大典礼,将他的墓移往比尔村的小学校旁边,在新墓石上刻有裴斯泰洛齐温和慈祥的像和几个小字:“……他一切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他的名字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