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原名弗朗·马利·阿鲁埃。生于巴黎的一个公证人家庭。1717年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遭逮捕。在狱中创作悲剧《俄狄普斯》。1723年完成史诗《亨利亚特》,描写宗教战争加于人民的灾害。1725年再度被捕,并被驱逐出法国。他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并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在哲学上,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嘲笑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认为物资世界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人们的感觉反映客观存在,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重要哲学著作有《哲学通信》、《牛顿哲学原理》、《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等。

1.公元1694年11月22日,伏尔泰降生在巴黎新桥附近一个布置典雅的住宅里。按照当时的教规,须由神甫或牧师往来世者的头部洒些水,让水从额上缓缓流下,以赦免“原罪”。但因婴儿先天小足,极度赢弱,洗礼未能举行。

2.伏尔泰来到人世时,正值“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的第34个年头。路易十四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法国空前强盛,称霸欧洲。然而在这种表面的强盛之下,法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

3.当时的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国家的主要收入靠农民经营十地。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和社会上层的盘剥,迫使农民要把每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交给国库、教会和地主。人民苦难深重,农民暴动和城市平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兴起。

4.伏尔泰的家庭属于第三等级的市民阶层(第一等级是贵族,第二等级是僧侣)。他的父亲做过法律公证人,后来担任审议院的司务。母亲的娘家却和上流社会颇有往来,上了年纪的父母,似乎并不太欢迎这最末一个男孩的出世。

5.伏尔泰自幼活泼伶俐,爱动脑筋,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聆听别人的交谈,常常问一些成人都难以回答的事情。三岁时,他就能背诵拉封丹川讽刺笔调描写当时社会的寓言诗。家中来访的客人都很喜欢他。

6.伏尔泰10岁时进入耶稣会办的大路易中学读书。这所学校等级制度鲜明,贵族子弟们带着仆人住在舒适的单间里,而其他学生则挤在公共寝室,财富门第的封建陋俗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在少年伏尔泰心里埋下了抗议社会不公平的种子。

7.大路易中学陈旧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伏尔泰非常厌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所学校只教给他“拉丁文和愚蠢”。所以他对学校规定的课程只是敷衍了事,而专心阅读一些宣扬自由的书籍,练习写诗,憧憬着诗人的生活。

8.这期间,法国学者贝尔反对宗教狂热的哲学著作对伏尔泰产生很大影响,启发了他对天主教的反抗精神。有一次,教员廖日长老被伏尔泰讽刺性的反驳激恼了,跑下讲台嚷道:“见鬼!你总有一天会变成自然神论的宣传者。”

9.17岁那年,伏尔泰中学毕业后,被父亲送进一所法律学校,父亲希望他成为法官,以光宗耀祖。伏尔泰受不了那一本本用拉丁文编成的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的法典,经常逃学,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让父亲大伤脑筋。

10.这个时期,法国由于在延续10几年的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中连连失利,财政匮竭,开始卖官鬻爵。父亲想给伏尔泰买一个贵族头衔,却遭到儿子的坚决反对:“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

11.伏尔泰交游很广,与一个由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结成的“圣殿集团”来往尤密,这使父亲非常担心。这时,正巧伏尔泰教父的弟弟德·夏托纳夫侯爵出任法国驻荷兰大使,父亲便托他把伏尔泰带往海牙,担任大使秘书。

12.当时的荷兰是欧洲著名的自由之邦。伏尔泰在这里读到了许多在法国禁止的报刊和书籍。其中一份激烈抨击法国宫廷的名叫《精华》的小报特别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他很快认识了这家小报的编辑迪努瓦埃夫人。

13.伏尔泰痴情地爱上了迪努瓦埃夫人美丽的小女儿。迪努瓦埃夫人虽然器重伏尔泰,却坚决反对这件事,她三番五次向德·夏托纳夫大使施加压力,弄得大使先生非常恼火,于是把伏尔泰软禁在使馆中。

14.伏尔泰设法派人给心上人送去一套宫廷侍卫服。之后,每当夜幕降临,使馆前便会出现一个英俊的青年骑士。姑娘的乔装终于露了马脚,在海牙闹得满城风雨。伏尔泰被革了职,由一个使馆人员押送,登一开往法国的轮船。

15.回到巴黎后,伏尔泰以写讽刺诗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言辞锋利,颇多警句,常被贵族子弟们邀请到圈子里助兴。1714年,他写了一首题为《泥潭》的诗歌,向传统的道德发出挑战,为他赢得了“反政府诗人”的荣誉。

16.路易十四的穷兵黩武和贵族们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人民的疾苦空前加深。1715年,残暴的路易十四在怨声载道中驾崩。伏尔泰亲眼看到了乡间的小酒店里人们开怀痛饮的庆贺情景。巴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也顿时活跃起来。

17.继位的路易十五年仪5岁,王室宣布由其堂兄奥尔良公爵摄政。伏尔泰因为对摄政王的腐败统治不满,写了两首小诗进行讽刺。这件事使摄政王大为恼怒,于1716年5月把伏尔泰驱逐出巴黎。次年,他又被投入巴士底狱。

18.伏尔泰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共至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坐牢是一种极好的机会,既不受人打扰,又可避开各种社交活动。他利用狱中的时间,动笔创作酝酿已久的史诗《亨利亚特》和以希腊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悲剧《俄狄浦斯》。

19.经过11个月的囚禁,伏尔泰于1718年4月出狱。一出狱,他就四出奔波,想把《俄狄浦斯》搬上舞台。11月18日,《俄狄浦斯》在巴黎法兰两剧院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落幕时,观众纷纷向伏尔泰拥来,表示热烈祝贺。

20.伏尔泰笔下的俄狄浦斯,是一个为民除害、敢于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剧本向神灵严正抗议:“残酷的神呵,我的罪孽完全是你们造成的,而你们却要根据这些罪孽把我处死……祭司的力量,正是建筑在我们的愚昧无知上面。”

21.该剧一连演了45场,这在当时是极少有的。人们一致认为,这位初露头角的年轻人,作为高乃依的继承者是无可争辩的,甚至作为法国的第二个拉辛也当之无愧。连曾经下令把伏尔泰投入巴士底狱的摄政王也出来捧场。

22.伏尔泰受宠若惊,以为自己当作家的愿望和攀附权贵的想法终于实现了,他开始潜心于戏剧创作。可他的又一个悲剧《阿尔泰米尔》的首场演出却以观众的喝倒彩而告失败。这以后,他接连写了几个悲剧,均未获得成功。

23.巨大的打击使伏尔泰改变了主意,由写悲剧转为写喜剧。喜剧《冒失鬼》得到宰相波旁公爵的情妇赏识,通过她,伏尔泰居然被邀请参加了路易十五的婚礼,并得到王后赠送的1500里弗尔的年俸。

24.1722年初,伏尔泰的父亲去世了,给他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伏尔泰不必再为钱而奔波了。他偕同女友德·吕贝勒蒙德夫人赴欧洲各国游历,这位夫人是个自然神论者,对伏尔泰有深刻影响。

25.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渐趋成熟,他决心撕掉教会迷信的面罩,让人民得到智慧,他写道:“神住在何处,它是住在一个地方呢,还是处处都有……它是不是无边无际,既无空间性,又无质量性呢?这我可一点也不知道。”

26.路易十五亲政后,朝廷更加腐败,许多城市相继发生暴动。1723年,史诗《亨利亚特>在里昂秘密印刷后运回巴黎,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警察当局恼怒地惊呼:“必须把伏尔泰关在一个永远没有笔、墨水、纸张的地方。”

27.后来,伏尔泰因私人纠葛与一个贵族发生争斗,当局便以聚众闹事的罪名将他驱逐出境。伏尔泰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认识了封建乇朝的真面日,从此,他的思想由反对教会和宗教神学发展到直接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8.1726年8月,伏尔泰乘船前往英国,在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登岸,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与新贵族妥协的资产阶级政权。

29.在伦敦,伏尔泰结识了一批文入学士,政界的头面人物也愿意同他交往。最使伏尔泰兴奋的是,《亨利亚特》在法国只能偷偷摸摸印刷,而伦敦的知名人士却公开集资将它刊印出来,显赫的高卢公主也乐意接受作者的献辞。

30.伏尔泰对牛顿的自然科学发现和洛克的哲学作了深刻研究,这对他哲学观点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恩格斯这样写道:“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达兰贝尔等阐明的那些思想,不是首先产生在英国又是产生在哪儿呢?”

31.尽管85岁高龄的牛顿在伏尔泰到达英国的几个月之后便离开了人世,使他无缘见到这位饮誉整个欧洲的伟大科学家,却有机会参加了为牛顿举行的隆重葬礼。英国对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如此尊重,使伏尔泰感触颇深。

32.伏尔泰在英国居住了将近3年。回到法国后,他积极宣传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唯物主义哲学。当时,牛顿和洛克的名字在法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伏尔泰成了这两个人学说的通俗解说者,使他们的名字震动了整个的巴黎。

33.1734年,伏尔泰的主要哲学著作《哲学通信》法文版在里昂出版。用当时人们的评论说,这是“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法国政府大为震怒,下令将出版商若尔投入监狱并没收全部存书,在法院大厦的台阶上当众撕毁焚烧。

34.被通缉的伏尔泰在女友夏德莱侯爵夫人的帮助一下,逃到洛林省边境地的西雷城堡中住下来。40岁的伏尔泰耗费巨资把这所破旧不堪的大宅第修缮一新,从此,他和28岁的夏德莱夫人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14个年头。

35.在西雷,伏尔泰潜心于他的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创作。夏德莱夫人则精心编撰她的《论代数》。他们有时会不约而同地研究间一个课题,整晚整晚地共同讨论。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一起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消遣。

36.在这座古老幽静的城堡里,伏尔泰创作了长诗《奥尔良的少女》、悲剧《穆罕默德》和《梅洛普》、喜剧《放荡的儿子》和《纳尼娜》、哲理中篇小说《查第格》、哲学著作《形而上学论》和《牛顿哲学原理》等大量作品。

37.1749年夏德莱夫人死后,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接受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再三邀请,来到比法国更黑暗的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希图借助伏尔泰的盛誉,抬高自己在社会舆论中的身价。

38.不久伏尔泰觉察到,自己名为高级侍从,实际上只不过是为国王修改蹩脚的法文诗稿、装点门面的“哲学论文”罢了。终于,当他痛苦地认识到不可能期待腓特烈二世对启蒙事业有所帮助的时候,便决然地拿起了批判的武器。

39.他严厉斥责普鲁士国家制度是“特殊的驾驭方式”,嘲讽了以柏林科学院院长莫贝尔都依为代表的官方“科学”的可笑和愚蠢。腓特烈二世大发雷霆,命令收缴伏尔泰嘲笑莫贝尔都依的小册子,堆放在伏尔泰寓所的窗前烧掉。

40.他愤怒地离开了普鲁士宫廷,决定从此不再和任何邀请他的国君来往。他怀着定居的愿望到了瑞士,可在那里又受到日内瓦加尔文教徒的围攻,这个“封建欧洲的批判者”、“思想家之王”,在当时的欧洲几乎没有容身之处。

41.1755年,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的费尔奈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一座别墅,终于定居下来,几年后又建了一个教堂和一所剧院。在这里,伏尔泰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20几年,作为欧洲伟人的形象,就是在这个时期真正确立的。

42.费尔奈时期,是伏尔泰一生著述最丰富、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暮年的伏尔泰不仅勤奋地写出了大量文学、哲学和政论著作,而且以他巨大的声望和丰富的经验,领导着蓬勃兴起的启蒙运动。

43.1762年,新教徒让·卡拉因被控杀死了想改信天主教的儿子而遭车裂,实际上卡拉的儿子是因债务缠身自杀的。伏尔泰写文章、发书信、请律师,揭发披着法官外衣和宗教外衣的凶手,唤起了整个欧洲的舆论,使法国政府不得不撤销原判。

44.伏尔泰以罕见的胆略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为不幸的人们据理抗争,为愚昧的人们启蒙,他的声望愈来愈高,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法国人民踊跃捐款,由国内最优秀的雕塑家为这位“费尔奈教长”塑了一尊大理石半身像。

45.1778年2月10日傍晚,84岁高龄的伏尔泰凯旋返归巴黎。人们拥到街头,向伏尔泰欢呼。小孩子们高喊着:“卡拉的恩人来啦!”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写道:“伏尔泰来到巴黎,的确在当地人民中产生了好像什么神仙降临地上那样的作用。”

46.过度的激动和劳累使得伏尔泰病倒了,临死前,祭司重复地问他:“我的孩子,你是否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呢?”奄奄一息的伏尔泰发怒了,他竭尽最后一点力气,用拳头捶打着,喊道:“请永远不要向我谈到基督!”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

47.1778年5月30日晚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不准按宗教仪式在巴黎埋葬,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人们悲痛地把伏尔泰的遗体运到香槟省,安葬在色利埃礼拜堂内。

48.1791年,根据立宪会议的决定,起义的法国人民把伏尔泰的骨灰隆重运回巴黎,安放在法国名人公墓。在运送他骨灰的柩车上写着这样的题词:“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