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封建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曾赴日本留学。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品编为《鲁迅全集》20卷,1981年出版新注释本。

1.公元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干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鲁迅,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树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是家里的长子,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

2.12岁那年,鲁迅进了寿镜吾先生的私塾——三味书屋寿老先生是位博学而又严厉的人。他非常喜欢鲁迅,曾不止一次要其他同学学习鲁迅“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方法。鲁迅在三味书屋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

3.鲁迅常随母亲到农村的外婆家居住。在外婆家,鲁迅接触到了农村社会,结识了许多纯朴的农家孩子。每逢节庆日,鲁迅特别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撑着乌篷船去看“社戏”。

4.鲁迅13岁时,家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变故。祖父因科举考场舞弊案坐了监牢,父亲经受不住这一沉重打击,一病不起,家道中衰。作为长子的鲁迅,为减轻母亲的负担,经常来往于当铺和药店之间。

5.三年后,父亲病逝。父亲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不仅旁人,就连周氏自己的族人对他家也另眼相看,分配房产时,几个本家仗势欺人,将最差的房子留给鲁迅一家。鲁迅开始厌恶这个黑暗的社会,决心走一条新路。

6.1898年,18岁的鲁迅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接触了“科学”、“民主”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

7.为了寻求救国真理,1902年4月鲁迅赴日留学。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由于学习成绩优良,竟引起了一些日本学生的嫉妒。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学作品去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

8.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时的鲁迅已结束了在日本的七年留学生活,回到祖国也已是第三个年头了。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由浙江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9.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公开呼唤人的尊严,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10.这以后,鲁迅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1921年,他开始创作最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由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精神胜利法”者阿Q这一典型形象,深刻批判了“国民性”。因此,作品发表后,许多人纷纷对号入座,生怕写的是自己。

11.1923年,鲁迅出版了包括《阿Q正传》等14篇作品在内的小说集《呐喊》。《呐喊》集中地表现了“五四”时代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有识之士们对《呐喊》的出版奔走相告,争相传阅。

12.这期间,鲁迅一面进行创作,一面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任教。鲁迅为学生们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3.每当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时,教室里总是坐满了学生。大家无不为鲁迅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其中有一位名叫许广平的女学生,不仅把鲁迅看作自己学业上的导师,更把鲁迅看作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14.鲁迅积极指导和鼓励青年们与反动统治作斗争,很快便成为了公认的青年领袖。1926年,鲁迅因公开支持并引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与校方进行斗争,触怒了反动当局,被解职。

15.1926年8月,鲁迅离开了他工作和战斗了15个年头的北京,离开了他先后任教十多年的北京的一些大学,南下到厦门大学去任教。鲁迅坐在驶往厦门的轮船上,心情很不平静。

16.鲁迅是国文系的教授,但他讲课时,外系的学生,以至市里报馆的记者等都抢着来听,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晚来的人只好倚着墙角站着听。鲁迅的到来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的实力大为增强。

17.然而,鲁迅很快就对厦大失望了。这天,英籍华人校长林文庆召集有关教授参加关于削减经费的国学院会议,大家表示不满时,林文庆竟宣布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气愤地将两个银角子摔在桌上:“我有钱——我有发言权!……”

18.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应邀前往广东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鲁迅来到广州后,一些达官要人纷纷发出请柬,邀他赴宴,他对此十分反感,便在信插上贴了一张写有“概不赴宴”字样的纸条。

19.但是进步人士去见鲁迅,他总是有求必应的。3月的一个晚上,鲁迅在进步学生毕磊的引见下与当时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见了面。鲁迅与陈延年一见如故,谈话一直延续到深夜。

20.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的第三天,大批军警闯入中山大学,一下子便逮捕了二三百名学生。鲁迅闻讯当即与校方交涉,要求学校去军方要人,但遭到拒绝。鲁迅愤怒无比,毅然辞职。

21.生活的考验和血的教训,使鲁迅逐步从“新的必胜于旧的”、“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进化论者走向一名革命斗士。同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22.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结婚成了家。鲁迅十分关心许广平的学习,亲自给她当“家庭教师”,教她学习日文。在柔和的灯光下,他细致耐心地进行讲解,她全神贯注地领会思考。

23.1929年9月,他们唯一的儿子海婴出生了。这时鲁迅49岁,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曾挥毫作诗一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24.1931年初,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左翼作家被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消息传来,鲁迅悲愤难忍挥毫写下:“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5.尽管国民党禁止报刊对有关情况进行报道,但鲁迅没有停止战斗。他在史沫特莱代美国进步刊物前来约稿时,郑重地送交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真相。

26.1932年11月,鲁迅因母亲患病,回北平探亲。北平的青年学生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求鲁迅去演讲。鲁迅总是有求必应。他不顾国民党当局在1930年就对自己发出的通缉令,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六所大学进行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27.1933年6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明知自己的名字也在黑名单上,但为了伸张正义,他毅然决定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他扔下钥匙,大步走出家门——准备着不再回来了!

28.长时期的劳累,使得鲁迅的健康状况愈来愈差了。1936年6月,他患了严重的肺病,住进了医院。但他一刻也闲不住,他对医生说:“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都生活不下去。”

29.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鲁迅因头一天受凉,日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56岁。他去了,他带着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匆匆地去了。他的身边摊着遗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30.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地赶来万国公墓为鲁迅送殡。人们在由蔡元培、宋庆龄、毛泽东、茅盾等组成的治丧委员会的引导下,向这位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的伟人作最后的诀别。鲁迅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