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音乐世家出身。早年即精通管风琴演奏技术。在魏玛、寇顿担任过宫廷乐长,在莱比锡圣多马斯教堂等地担任过乐长和教师。虔诚的基督徒,同时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其创作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取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法国等国音乐的成就,对西洋近代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作品多以复调写成。创作除歌剧外,涉及各种体裁。声乐以宗教内容为主;器乐以世俗作品为主。代表作有声乐《b小调弥撒曲》、器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等。近代奏鸣曲式的奠基者。对海顿、贝多芬等有直接影响。

1.公元1685年,生活在德国中部音乐世家的巴赫家族,又诞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巴赫家族最伟大的音乐家约翰·赛巴斯梯安·巴赫。巴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

2.巴赫9岁时,母亲去世了,10岁又失去了父亲。他24岁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跟着哥哥继续学习音乐。哥哥有了家室,境况也不富裕,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他参加了“乞童歌队”,走街串巷,靠唱歌乞食。

3.巴赫当过教堂的歌童。15岁时,他由于变声不能继续靠唱歌为生了,于是开始拉小提琴,演奏管风琴。他学习音乐非常刻苦。

汉堡有位管风琴大师叫莱恩肯,弹奏技巧非常高超,为了听一次他的演奏,巴赫常常要步行往返180多里路。

4.由于刻苦努力、勤奋好学,18岁的巴赫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的琴艺精湛,技巧出众,名声很快传遍四面八方。有一年,他参加了在德累斯顿举行的管风琴比赛,他的对手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管风琴师孟晓,在法国颇有名望。

5.赛题是两人根据同一主题进行即兴变奏。巴赫演奏得十分出色,听众不断叫好。巴赫演奏完毕,该轮到孟晓上台时,孟晓却不见了。原来,他听了巴赫精彩的演奏,知道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及巴赫,便悄悄地离开了比赛场所。

6.尽管巴赫有他显赫的音乐成就,但他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下。他当过教堂的风琴师,合喁乐长,也当过宫廷的乐师。但无论到哪里,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都是一个穿着佣人制服的宫廷和教会的仆役。

7.这种时代环境在巴赫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创作了大量为教会和宫廷所需要的宗教音乐,如弥撒曲、圣咏、红文歌、受难曲等。这些作品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德国的现实生活,融合了巴赫对现实苦难的感受。

8.巴赫22岁时,和他的表妹玛利亚结婚了。玛利亚富有音乐修养,对巴赫的音乐创作帮助很大。他们生活得很和睦。有一年,巴赫陪伴一位王子出游,回家后才知道,玛利亚已经患病去世,并且安葬了。巴赫为此悲痛异常。

9.后来,巴赫又娶了一个妻子。她是一位音乐家的女儿,名叫安娜·玛格达列娜。她经常帮助巴赫抄谱,担任他的秘书工作。巴赫共有9个孩子,他们常常举行家庭音乐会。其中有3个孩子继承了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10.巴赫曾在阿恩斯塔德、魏玛、寇顿等地的教堂、宫廷任职。38岁那年,他移居到莱比锡。当时,巴赫已是德国有影响的大作曲家了,但是,为了生存,他在莱比锡不得不身兼多职。他担任学校的合唱长、教会合唱的指挥、监督,还得教拉丁语。

11.沉重的负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即使这样,他的收入也不够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因此,他还要为婚嫁、喜庆仪典写音乐,挣些钱补贴家用。因此,除宗教音乐以外,巴赫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世俗音乐,如受人喜爱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12.巴赫生活一直比较贫苦,为了求职糊口,他的足迹遍及德国城乡。他亲眼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悲苦生活,祖国大地到处都是灾祸。在巴赫的一些作品中,流露出了这种深切的痛苦情感。

13.繁重的创作和愁苦的生活夺去了巴赫的健康,加上童年时代用眼过度,伤了视力,到了晚年,巴赫已近乎双目失明,动了手术也未见好转。他晚年的创作都是由他口述,靠妻子和学生记录下来的。

14.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去世,亨年65岁。他一生写了500多篇各种体裁的作品,在德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文化精华,发展了德国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表现形式和民族特点,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