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梭瓦·米勒

让·弗朗梭瓦·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出生农家。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期间产生。重要作品有《拾穗者》、《播种》、《晚钟》、《死神与樵夫》、《葡萄园中的休息》、《扶锄的人》和《小鸟的哺食》等。这些作品描绘和歌颂了农民淳朴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意味。作品直至晚年方引起人们的重视。

1.公元1814年,米勒出生于法国诺曼底海岸瑟堡附近的格鲁希村。他的童年是在拿破仑帝国覆灭、旧封建王朝复辟,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是农民,家有兄妹8个,日子过得很艰难。

2.米勒从小就随父亲下地干活。在艰苦生活的磨练中,米勒对自己耕种的土地,对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人们产生了一种亲切的、不可割裂的感情,为他日后成为现实主义艺术家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生活基础。

3.米勒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颜料,他就把枯树枝烧成木炭条,用来画画。他的父亲很珍惜他的艺术天才,就送他到附近的城市瑟堡去学画。可是,不久父亲病死了,米勒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回家务农,中断学习。

4.米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作画时不用模特儿就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各种姿势。他的作品总带有一种直接观察生活得来的新鲜感和生动感。18岁那年,他画了一张木炭素描《弯背老人》,已表现出了他不平凡的绘画才能。

5.在瑟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米勒拿到了一笔助学金。为了深造,他来到了巴黎。可巴黎,却使农民出身的青年画家感到格格不入,只有卢浮宫才是他唯一能得到慰藉的地方。他在这里刻苦学习古典大师的艺术,尤其崇尚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6.官方的艺术沙龙,一直对他抱着冷漠和歧视的念度。他虽然生活在艺术之都,作品却一直得不到展出。直到后来,一些正直的艺术家,在沙龙评审会上,才终于为他的作品争得了展出的权利。

7.在巴黎的12年时光,米勒的才能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疾病和穷苦不断袭击着他。他的妻子病死在巴黎他那间破旧的小屋里。在失去妻子的悲愤之中,他毅然离开巴黎,回到了故乡。

8.后来,米勒又娶了一个善良的妻子,重新回到巴黎。可他的画依然卖不出去,他有时穷得连夜点灯的油都没有。迫于生活,他有时不得不违背艺术家的良心,画一些迎合时尚的作品。这常常使他的内心极为痛苦。

9.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一些正直的、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的作品,才得到公开展出的机会,米勒的画出才能和杜米埃、库尔贝等伟大画家的作品一起,在展览会上放出光彩。

10.米勒展出的第一幅作品是《筛谷的人》,这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幅作品宣告了米勒今后的艺术道路:他不再迎合庸俗的低级趣味,决心用朴素无华、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描绘农民,描绘大地的主人。

11.1849年,米勒厌倦了巴黎,带着全家搬到离巴黎不远、风景优美的巴比松村。他重新回到农村,重新呼吸着他所熟悉的土地的气息,大大地唤起了创作的热情,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

12.米勒认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是生活,而生活的中心和本质是劳动。每天清晨,他和普通农民一样扛着锄头下地,下午在自己那间小屋里从事艺术创作。米勒的重要作品,大都是在巴比松村产生的。

13.当时,在巴比松村,还住着一群风景画家,他们厌恶带有贵族口味的“沙龙艺术”,也不主张抄袭和模仿古典作品,而强调真实地观察描绘自然,直接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作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派别——巴比松画派。

14.米勒常在田间作画,和这些画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艺术观点上并不相同。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观察,而米勒的兴趣却在于大地的主人——农民。

15.米勒也作过一些风景画,在他的风景画里虽没有人,却深深贯法了人的感情。他说:“当你画一幅画的时候,不论画的是房子、树林、平原、海洋或者天空,时常想到人的在场,想到他的欢乐和痛苦……”

16.到巴比松村后,米勒的第一件作品是《播种》:一个身材魁梧的农民,大踏步地在田野上前进。他左下抱着一袋种子,右手以疾劲的姿势撒出谷种。他的上半身出现在玫瑰色的晨曦中,下半身和田地一样浸没在暗影里……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

17.生活上的不幸,不断袭击着他。1852年,最钟爱他的祖母在故乡去世了。米勒悲痛万分,却因没有路费而不能回去参加葬礼。第二年,他的母亲又病重了,等他借到氏赶回故乡,母亲已经去世。

18.失去亲人的悲痛,一些美术批评家对他作品的责难,艰苦的生活,都未能使米勒胆怯或停步。继《播种》之后,他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拾穗者》。

19.这是极为寻常的田间场面:在秋天和煦的阳光下,三个农妇正弯腰捡起收割后遗留的麦穗。三个拾穗者的动作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背景上堆积如山的麦垛,衬托出农妇的贫困。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0.尽管《拾穗者》又遭到了一些美术批评家的责难,但米勒凭藉着对劳动者的热爱,对艺术的忠诚,在《拾穗者》之后,又连续创作了《扶锄的人》、《葡萄园里的休息》两幅挑战性的作品。

21.《扶锄的人》捕绘了个备受剥削压迫的农民形象。他农衫褴褛,面孔黝黑,留下终年经受烈日风霜侵蚀的烙印。他筋疲力尽得几乎要倒下了,扶着锄头在喘气,在他身边,遍地都是石头和荒草……

22.粉画《葡萄园里的休息》和《扶锄的人》具有同样的主题思想。一个种葡萄的农民在烈日下劳动了很长时间,刚刚坐下来歇一会。两只手下垂着,疲惫到了极点,他张着嘴在喘气,又似乎在哭诉……

23.米勒不肯改变他的创作题材和画风,抵制沙龙艺术,他的许多杰作都卖不出去,所以连画笔也买不起。有时他只好用自制木炭条作画。有时他只有一幅画布,只好画了一幅,涂掉以后再画一幅。很多得意之作,都这样一幅幅地涂抹掉了!

24.为了生存,米勒只好廉价出售他的许多杰作。《拾穗者》在当时只读了2000法郎,《晚钟》只卖了1000多法郎。随着他的名声日渐提高,一个美国富豪以50多万法郎买走了《晚钟》,一个法国富翁又以80万法郎将它买回到自己的祖国。

25.为了家人的温饱,米勒不得不和两个投机商签定合同,这合同规定:3年内米勒创作的全部作品归商人所有,而商人每月只付给他1000法郎。所以,尽管米勒作品的价值很高,但他自己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依然一贫如洗。

26.生活中不幸的阴影,并不能使米勒丧失乐观的思想和信心。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善于从平凡的农村生活中发现美和诗意。《小鸟的哺食》就是他的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一幅。整个画面生活气息浓厚,亲切感人。

27.1867年,米勒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说:“我说希望的一切,仅在于由我的工作能够生活,能够养育孩子,而且能将自己感受的一切片用艺术表达出来,觉得这是在接受我所热爱的民众的同情,唯此而已……”

28.1875年,米勒在巴比松村去世。终年61岁。米勒带着他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之情离开了人世。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倾注着巨大热情创作的画幅将永驻人们的心中。